15本书让你读懂这世间的苦难
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别人的苦难?
其实,我们对苦难最大的误解,就是认为它本身有价值。人常说,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。所以,我们愿意忍受苦难,以为我们可以凭此获得高贵的品质。
但其实,苦难只是生命中的概率问题,是我们最应该绕开的东西。只有在实在无法避免的时候,就只好努力去战胜它。
苦难最大的价值,在于给予我们感受,让我们可以避免成为那个狭小,没有同情心的自己。我们不想让我们局限在现有的生活中,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。我们想保持对世界的感受力,和对人间的同情心。从这一点上来说,阅读苦难是一件必须且必要的事。小编准备的15本书,希望能让你有所思考。点击封面直通购买页面哦!
《北京折叠》
郝景芳 著
收录于《孤独深处》
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
2016年8月
这个庞大的世界是如此的冷酷无情,以至于其中的人挣扎起来显的那么微弱,就像是狂风中摇曳的烛光那样,随时都能熄灭。本书在科幻的外衣下,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寓言,道出了我们对阶层固化的焦虑,也让我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格外无奈。
《我在底层的生活》
芭芭拉·艾伦瑞克 著
北京联合出版公司
2014年8月
因为穷,所以不得不住在偏远的地方,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在上下班的路上,提升自己和发现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越来越少,为了过的稍微好那么一点点,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工作,从而成为一个工作机器……本来以为这样一年下来可以攒点儿钱,回到家却发现自己住的地方被拆了,在大冬天里突然就要流浪街头了。
这,就是真相——仅仅靠努力,是很难改变命运的。本书作者卧底于穷人之中,展现了底层人的生活状态,并指出能改变穷人的是好的社会制度,而不是指责穷人不努力,更不是把贫穷跟相关的一切都关在门外。
《看见》
柴静 著
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
2013年1月
央视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的十年,既是个人自传,也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。
从非典开始,到汶川地震,再到北京奥运,柴静经历了很多大事,同样地,她的目光也牢牢锁定着社会边缘群体。柴静所记录的人和事,是他们的生活,也是我们每个人曾经经历过,即将要经历,或者正在经历的。柴静说,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、不断推翻、不断疑问、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,一个国家由人构成,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,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,就要如何报道自己。
《青苔不会消失》
袁凌 著
中信出版社
2017年3月
在一个高歌猛进,追求成绩的时代里,个体的苦难悲哀总是很容易被遗忘,太多的不公和不幸我们无从看到。而本书的存在就是为卑微的力量,作“无声”的见证。
本书精选了袁凌十多年来记者生涯中最为杰出的非虚构作品,叙述了十二个惊心动魄的灵魂故事,写出了一百位中国社会底层的人物故事。这些文字也许并不能改变什么,撼动什么,但总比让沉默者悄无声息地化作灰烟要好,因为他们才是构筑华夏这片土地的基石,历史需要铭记他们的牺牲。
《我的凉山兄弟》
刘绍华 著
中央编译出版社
2015年9月
当现代性突然降临到有些封闭的大凉山时,诺苏人在时代转换的夹缝中突然失去了方向。既然自我价值的实现无法通过体面的行为来达到,那就做点好玩的事情吧。于是,偷窃、打人、吸毒甚至卖淫都成了一种谈资,成为了诺苏人“酷”的象征。通过几代人的实践,这种酷文化就像吸烟之于我们一样,成了民族社区的行为图腾,想要改掉并不容易。
本书作者详细记录了诺苏人的生活,呈现出现代化转型时期一个边缘群体所遭遇的痛苦。透过社会问题,作者试图理解一个非主流群体在社会、文化、历史变迁中脆弱性形成的时代过程,以及未来何去何从。
《许三观卖血记》
余华 著
作家出版社
2012年9月
一条道路、一条河流、一条雨后的彩虹、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、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、一个人的一生。这一切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,被叙述慢慢拉出去,拉到了路的尽头。
本书是一部不太惨烈的“活着”,小人物的悲欢,尽在“一盘炒猪肝,二两黄酒”中。许三观的卖血,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生存方式。不管是卖血还是出卖别的东西,我们都是这样活过来的。对绝大多数人来说,一生的艰难奔波,到头来只完成了基础的生活。我们之所以会歌颂平凡,大概是因为面对这个残酷的社会,我们最终学会了跟自己妥协。
《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》
法齐娅·库菲 著
中信出版社
2012年6月
人人生而平等,曾经那么强烈的安慰过每个人的灵魂。
然而,不平等却是现实世界里最大的锅,压在每一个人的背上,让人看到容貌、性别、家庭背景……之间的鸿沟。有些人迫于压力,甚至连能选择的东西都放弃了,但法齐娅•库菲没有。她投身政治,为了贫穷而战,即便每次出门都不知道能否活着回家,她还是下定决心跟命运抗争,绝对不要死于一事无成。在她给女儿的信中,处处包含着她对女儿同样的期望。
《二手时间》
S.A.阿列克谢耶维奇 著
中信出版社
2016年2月
当所有的信仰在一夜之间消失,奋斗突然失去意义的时候,我们要靠什么活着?
《二手时间》讲述的是苏联解体二十年间,俄罗斯的普通人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和新的变化。当生命几乎没有意义的时候,总还有人在寻找,在为崇高的事情而努力者。可悲的是,对于穷人而言,世界依旧一成不变,他们只关心,而且也只能关心那些生活必须品。对他们而言,春天比别的希望都重要,只因为那意味着新一轮的播种。
历史终究会向前发展,而这一代人的喜怒哀乐却只能就这样成为定局。
《我未尽的苦难》
帕特里克·金斯利 著
中信出版社
2017年9月
面对战争,不得不远走他乡,成为难民的人如何重新寻找让自己安身立命的“新家园”?
我们何其幸运,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平和安稳的时代。然而,即便是最和平的年代,依然少不了战争和流离失所。当难民因为战争失去了家乡,走到哪里都避免不了被驱赶的命运。而当他们来到陌生的地方,同样制造了很多的麻烦。世人同情他们,也惧怕他们制造麻烦,只好任由他们在绝望、孤独甚至在死亡的威胁中进行迁移。人们都说,“吾心安处是吾乡”,但对于这些难民来说,他们的身体和灵魂将永远在路上,这便是他们无穷尽的苦难。
《生存与命运》
瓦西里·格罗斯曼 著
中信出版社
2015年11月
本书被称为20世纪的《战争与和平》。
人总是通过建立起非人的社会,实行对他人和自我的压迫,最终将所有人都活生生拖进苦难之中。而在这样的社会中,更需要每个人为捍卫自己的良心作斗争。本书作者细腻而专注地书写无情战争的真实画面、错综复杂的人生百态、个人对暴力的艰难反抗,通过众多人物在战争和极权双重碾压之下的悲惨命运,揭示出那块土地满载的失落与悲怆,以及人民的恐惧与希望。
《布满贫民窟的星球》
迈克•戴维斯 著
中信出版社
2017年1月
我们的城市正在被污染和腐烂所包围,有很多人被迫生活在污染和腐烂之上。城市贫困的不断加剧已经带来了严重的问题。当那些埋藏在巨型贫民窟中的社会问题开始暴发的时候,注重城市美化的建设者们要如何应对?是不是一个“拆”字就能让整个城市跟贫民窟划清界限?
本书讲述城市生活的另一面。在城市生活对很多人而言并不是自由选择的结果,绝大多数人也是被迫背井离乡,也有一部分人是为了理想。然而,当这么多的人都聚集到城市的时候,足够多的问题就开始浮现。
《贫穷的本质》
阿比吉特•班纳吉 埃斯特•迪弗洛 著
中信出版社
2013年4月
即便生活艰苦,也总有人在抗争。揭露生活的残酷真相,是为了更好的行动。
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贫穷?为什么这个问题能跟随我们几千年?为什么我们的脱贫政策那么多,穷人却依然处在水深火热中?为什么穷人总是欠缺脱贫的信念感?《贫穷的本质》的两位作者深入地球上贫穷的每一个角落,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,并为扶贫政策提出具体的建议。
《稀缺》
塞德希尔·穆来纳森 埃尔德·沙菲尔 著
浙江人民出版社
2014年11月
贫穷的根源到底是什么?有人认为,是因为穷人不努力,也有人认为,是因为社会不平等,国家应该主持正义。
本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:穷人不是不努力,而是因为长期贫穷,失去了摆脱贫穷的智力和判断力,这种状况不变,再努力也是白费;而如果只是简单地分钱给穷人,穷人的“稀缺头脑模式”也会导致无法利用好这些福利以脱贫。所以一个合理的社会流动方式应当是,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安全体系,同时保有社会竞争上升通道,资源入口向全社会开放,使得个人能保持正常思维,有尊严地奋斗。
《逃离不平等》
安格斯•迪顿 著
中信出版社
2014年9月
人类历史在往前发展的过程中,总会造就不平等,而不平等又生出新的不平等……
今天的世界,是一少部分人大施拳脚的时代,但绝大多数仍在奋力挣扎着,试图从贫困、匮乏、疾病以及死亡当中逃脱。《逃离不平等》关注人类发展与不平等之间的复杂关联。发展导致了不平等,不平等却时常有益发展,比如它会为后进者指明发展方向,或者刺激后进者去迎头赶上。但不平等也时常会阻碍发展,因为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身地位,会破坏追赶者的发展道路。
《欢迎来到猴子馆》
库尔特·冯内古特 著
中信出版社
2017年7月
在这本书里,作者通过一系列短篇小说预言未来。
有的故事说,未来人人平等,但是有些人却要为此付出代价——所有比一般人更聪明、更漂亮、更强壮的人,都需要“助残器”,来让自己回到平均水平。有的故事说,未来人们只要通过电击就可以获得无限的快乐和满足,只要花钱买电击就好。甚至还有一个故事,说未来城市为了控制人口,你可能会被迫接受伦理自杀服务。
冯古内特式的黑色幽默,小说版的《未来简史》。
难道我们付出的努力,只为迎来这样的未来?
本周赠书
本周内,在中信书院服务号话框内回复“青苔不会消失”可免费领取《青苔不会消失》有声书。第一次领取福利需要先点右侧的封面,否则我们无法识别你的ID,可能导致失败。
青苔不会消失